今日视点:宁德时代、比亚迪卷出海外,动力电池厂商另寻出路

2023-01-28 16:28:56

近日一条新闻引发关注,文章显示,“在广东惠州一家新能源设备生产企业......工人必须三班倒才能满足生产需求。目前出口的订单,已经排单排到了明年的9月份。”


【资料图】

“排单排到明年......”这样的解释在近两年的行业中尤为多见。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试探前进到如今全球性爆发式增长,中国企业在其中一直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

加班,也成为了是否可以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入职要求,比如宁德时代。

据悉,距离福建宁德总部120km之外的的“福鼎时代”(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该锂离子电池第一期项目在2021年年底才正式投产,也是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中目前最缺人的子公司之一。

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研究生,宁德时代对于“能否加班”这一项格外重视。而“一进宁德,没有休息”的说法也在行业内传开,曾有员工透露,加班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240个小时。

这种“卷”劲也带动着宁德时代成为巨轮。

在10月,宁德时代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中,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收973.7亿元,同比增长23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4.2亿元,同比增长188.42%。而在2021年时宁德时代全年公司营业收入约1303.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

可以说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动力电池行业已经在全球企业中脱颖而出,不仅如此,这些动力电池厂商还在加速“出海”深挖国际市场。

例如宁德时代的第一家欧洲工厂在德国,第二工厂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国轩高科的美国子公司Gotion将在密歇根州投资建设电池组件制造厂;比亚迪全球最大单期储能电站在美国西海岸投入商业运营;远景动力、孚能科技、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公司均有出海计划。

甚至连在国内市场成绩并不亮眼的鹏辉能源,也透露着公司三季度已在欧洲销售大型电站用的储能产品,并将加大在欧洲、北美等地区的销售。海外扩张的利好消息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一破土。

来看看数据更为一目了然。

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22年前8个月,我国锂离子储能电池累计出口299.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97%。更为夸张的是,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地区累计已建成或在建、规划建设的工厂产能已超过300GWh且超越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

其中包括,宁德时代114GWh、远景动力157GWh、蜂巢能源24GWh以及亿纬锂能20GWh、国轩高科20GWh。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大举出海,其背后不仅是对于行业红利趋使,也是全球工业改革之下一系列驱动之下的成果。

另一方面,欧美市场的“不成熟”,也让中国动力电池可以在海外市场竞争中获得价格优势、技术优势及生产效率优势。

据预测,到2028年,欧洲和北美动力电池供应缺口分别为378GWh和284GWh,均需更大电池制造产能填补缺口。

中国动力电池厂商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加快“入链”步伐。11月3日,欣旺达发布公告称,将与中伟新材料全球范围内全面合作。11月6日,欣旺达公告称,成为德国大众HEV项目电池包系统的量产供应商。

欣旺达,这家在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排名前十却一向低调的企业这次也选择了高调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深挖国际市场。

目前在10月所公布的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榜单中,前5全是国内企业,而过去前三的LG新能源已经跌至13名。日韩动力电池正在全球份额大幅缩水。

“中国企业“吃”下全球市场,是迟早的事情。而日韩动力电池,或是北美的工厂能否高效的生产出车企们需要的动力电池,这也是目前棘手的问题。

行业分析师们对于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也抱有A+的展望。据华西证券测算,到2025年,整体海外动力锂电企业对设备新增需求将超过500亿元。欧洲市场慢慢进入禁燃倒计时,对于电池的需求量也从侧面奠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据开源证券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市场规模将达10062.3亿元,中国、美国、欧洲将是全球储能装机主力。站上风口的储能赛道正待更多技术开掘。”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拥有优先占领权,就等于拿到了直接晋级的门票。

目前中国在全球已拥有58%的锂资源加工量、65%的钴资源加工量以及35%的镍加工量;那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上游原材料资源,锂、钴、镍,从澳大利亚到智利,印尼到俄罗斯,原材料工厂的背后都有着中国企业的参与。

显然,在“抢夺”全球能源的大战中,这个部分我们胜券在握。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把握“出海”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国内外国企业竞争以及海外市场风险等挑战。

比如万亿级的储能赛道正在壮大,但行业参与者开始担心,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将由2021年的183%降至117%,或在2023年至2025年进一步下降,国内动力电池是否会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对企业“出海”构成不小的挑战。某动力锂电池供应商坦言,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属于高能耗产品,在碳中和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政府和车企对供应链环节提出减碳要求。

此外,海外项目落地也面临政策、环境、选址等一系列挑战。在保证技术、产品等要素领先的同时,企业还需考虑当地法律法规以及可能存在的贸易壁垒。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国内动力电池厂商正涌入海外储能赛道,就如同当年新势力崛起之时,但在目前中国企业已拿下近2/3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之时,很大程度依旧依赖庞大的中国市场。

如果想要实现从国内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还要以技术和产能再到综合能力作为基础,及时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可持续发展。毕竟这个万亿级别的赛道也是一场快速消杀场,容不得半点失误。

标签:

今日热门
More
供应
返回顶部